发布时间:2023-11-15 14:44作者:广州大恩代生网
【导读】其实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。因为宝宝从小就在家里由爸妈照看,习惯了全天侯爸妈的陪伴,这也就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。另外一方面就是宝宝对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,很不熟悉,这样就从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,很难一下子适应,所以爸妈也要体谅宝宝,不要责骂他,让他能够顺利过渡这段时间。慢慢的,他交到朋友后,就会爱上幼儿园啦!
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,家长最好根据其原因来进行引导,如果孩子是第一次进幼儿园,那么孩子是比较陌生的,家长应该带孩子熟悉熟悉,如果是由于被排斥,起外号等原因引起的,引导方法又是有一定的区别的,具体如下:
1、第一次入幼儿园
大多数孩子接触到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拒绝。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,从孩子的角度去引导,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
要针对不同原因引导孩子上幼儿园
2、被排斥
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孩子拒绝,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,会影响他们上学的心情,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去幼儿园。如果这件事不解决,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3、被起外号
孩子的心很敏感。被人起外号伤自尊,所以不想去幼儿园,会伤自尊。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告诉孩子起外号的原因,家长要和其他同学沟通。
4、被小朋友欺负
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孩子欺负,他们会不愿意去幼儿园,甚至会有心理阴影,所以要及时知道是谁在被欺负,然后做出调整和解。
5、被忽视
如果孩子因为忽视而不去上学,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多说话、多与人交流的能力,让他们更加主动,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,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慢慢上学。
Tips:
当孩子哭着说不去幼儿园的时候,如果家长只是告诉孩子幼儿园多么好,玩具多么好玩,这种安慰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,应该从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根本原因进行入手,根据原因进行开导,才有一定的效果。
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,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呢?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:
第一步:做好准备,逐步过渡。
在幼儿入园前,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逐步做好心理上、生活习惯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工作。比如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的环境,用积极的语言介绍幼儿园的生活;不要拿老师或幼儿园作为做规矩的“杀手锏”,说一些“再不听话就告诉老师”、“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”等之类的话;逐渐改变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,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;注意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培养,让孩子从小就尽可能地与更多人接触,而不是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。
第二步:正确认识,冷静对待。
幼儿初上幼儿园,难免有哭闹、情绪波动,这是正常的现象。有些家长却感到特别心疼,一看到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由自主地跑过去安慰,即便勉强离开了也放心不下,老想着去看一眼,其实这是不必要的。父母越舍不得,孩子焦虑感便越强,越不容易适应。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暂时哭闹,要相信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照料之下会一点点好起来的。
第三步,细致交流,游戏促进。
幼儿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、新的同伴,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感受,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体验,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,可以引导幼儿讲讲幼儿园的生活、说说有趣的事,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等。这种交流要尽可能地积极化、游戏化、趣味化,比如让孩子告诉心爱的玩具小兔,他今天上幼儿园有没有哭等,也可吸引孩子把幼儿园学的东西教给父母,还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表演幼儿园的各种游戏。用这种游戏化的语言,游戏化的形式来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。
第四步:主动配合,持之以恒。
幼儿能否顺利适应集体生活,家园一致配合教育是关键。家长多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状况,以便于教师尽快掌握孩子的特点,做到因材施教;对于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习惯反应,要尽可能地向幼儿园的要求靠拢,而不是希望老师网开一面给予特殊照顾。另外,还要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,增进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,保持与幼儿园教育步调的一致。
一般孩子上幼儿园会哭两个星期左右,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坚持住,千万不能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,这样会使孩子的情绪更不稳定,甚至会造成前功尽弃。
个别的孩子会持续哭上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。这时候家长要多跟老师沟通,了解宝宝每天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,比如跟其他孩子合不合群,能不能参加集体游戏,吃饭睡觉怎么样,从中找出吸引孩子的方面,想办法吸引孩子的兴趣。还要将孩子的喜好、特长告诉老师,请老师多照顾一些,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孩子的优点,树立孩子的信心。必要时可以给老师送点礼物表示谢意。
建议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常带他到幼儿园参观,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或是与老师有一些接触,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如少年宫、儿童乐园等,从而实现孩子心理秩序的过渡。此外,进入早教机构,由父母带孩子一起上一段时间的课,让他初步感知老师与自己、教与学、同学与自己的关系,建立安全感。同时要提醒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,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。
发烧是宝宝身体发出的信号,是在告诉爸爸妈妈们“我生病了”。如何判定宝宝是否发烧?一般来说,当宝宝腋下体温37.5℃以上或肛温、耳温38℃以上时,就可以确定为宝宝发烧。而宝宝发烧度数不同,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。
宝宝发烧不同度数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
当体温<38.5℃
推荐处理方法:适当饮水、物理降温、适当少穿衣服
当宝宝的体温是低于38.5℃,而精神状态较好,食欲正常,生活作息规律,爸妈们就不必太过着急。因为发烧是一种抵抗病原入侵的自然现象,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硬要给宝宝退烧,反而削弱了宝宝的抵抗力。通常来说,如果宝宝体温在38.5℃以下,且没有特别不舒服,就不必着急地送宝宝就医,或是使用退烧药。最好也不要“捂汗”,这样热量反而不容易散发。
低烧一般会持续数日,应时刻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食欲等,并于就医前记录发烧的天数(需精准计算发烧满几日)、间隔时间、温度变化及其他不适症状,以供医师参考。
当38.5℃≤体温<39℃
推荐处理方法:物理降温、适度使用退烧药、考虑去医院
如果孩子发烧没有好转,度数继续上升到38.5℃-39℃之间,家长应该现在家里采取冰敷、温湿敷等物理降温的办法,在利用物理降温帮宝宝散热的同时,可以适当使用退烧药或退热栓帮助退烧。
退烧药或退热栓:
宝宝发烧度数在38.5℃-39℃之间,可适度服用退烧药,以一次用一种药为原则,以减轻宝宝的不舒服,并防止宝宝高热惊厥的发生。退烧药最好是实现经过医生允可、保证小儿安全食用的药物;如果宝宝拒绝口服药物,退热栓就是最好的选择。这个栓剂是从肛门塞入的,主要由直肠吸,效果比较快速。但要注意的是,使用退热栓其退热作用强,容易退烧过度,导致体温陡降,而且药物反复刺激肛门后,还易造成宝宝腹泻,家长需与医生沟通后才能让宝宝使用。
标签: